图片

余瑾“医艺意一”艺术疗法概论之绪记

“医艺意一”艺术疗法概论之绪记
余 瑾1  叶培结2
1广州中医药大学  2安徽蚌埠医学院
 
一.背景与发展
 
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应用艺术活动的表达情绪、祈福祝愿等功能,开展心身疗愈。千百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疗愈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人们借由绘画、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创作等多种方式来抚慰心身,并从中获得了创作与宣泄的双重效果,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这种形式。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表达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英文art(艺)(多义词):艺指代创造性表现的作品,也指一门技巧,后天习得的技术。源自于拉丁语ars,大义为“技巧”,现在虽保有原意,却也衍生出更广义的涵义,几乎包括了所有与人生密切相关的创造性学问。艺 是广义和广泛的概念,艺术是狭义的,仅是艺的含义之一。目前所谓八大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以学域的涵容度而言,上述八类艺术门类的知识,都足以单独成立对应的学系。其中设计、摄影、视频游戏(电子游戏)以及实验艺术等一些新兴艺术学域,也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而被列为单独的项目,许多艺术学院已经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迄今,还没有公认的艺术分类标准。各个艺术理论的派别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时间轴上越靠近现代的艺术分类,就越显得繁复而且具有争议。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等)。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综合艺术等。以言语为媒介实施现代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只在矫正非理性认知与思维上有疗效,而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采用艺术治疗,能够让治疗师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性技法,达到与患者心灵上的沟通。艺术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

艺术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如认知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及有生理或心理创伤经历的儿童(如生重病、受虐、遭遇天灾或巨大精神压力等)。去医院就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居多,而有创伤经历的儿童多转至社会机构辅导。由于每个儿童所遭遇的问题不同,因此艺术治疗没有固定的治疗方式。治疗师必须根据儿童的问题、情绪、兴趣等诸多方面,用包容、开放的态度,鼓励其自发性地接触不同的艺术材料和活动,并从其创作过程中透视内心世界,最终达到痊愈的效果。在儿童很小的时候,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就可以开始,只要儿童能听见声音,四肢可以活动(四肢不灵活亦可)。而绘画治疗最好是等儿童已经具有抓握能力,能够操纵美术用具再开始,一般以3岁以上为宜(特殊案例除外)。戏剧治疗则时间较晚。在美国,以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多种多样。著名心理学家帕雷塔( Paletta)指出,这些课程的实际目标有:①发展手部的操作技能;②发展动作的模式;③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④能从控制媒介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⑤鼓励观察;⑥识别环境;⑦刺激想像;⑧鼓励自我认同,强调创意和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不少机构开设艺术课程的同时,发现了一些疗愈作用。比如:台湾师范大学健康中心开设了儿童绘画教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从中可以证实:艺术在本质上具有治疗的价值,艺术活动可被用来弥补其他学科的学习,灵活地运用艺术技巧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健康愉快地成长。教育者应使艺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除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还应帮助儿童发展出缺乏的能力,如此才可以让儿童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相信儿童能在从事创造性、表达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即使不以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只要通过音乐、绘画、捏陶、书法等艺术活动也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尤其是对有创伤经历的儿童,如能通过创作作品回顾、整理过去的创伤过程,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新世纪,西方艺术疗法在中国快速发展,适应着这个重视心身存在感受的新时代。我们看到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应用于疗愈之中,基本上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心理学在主流引导地位。

艺术疗法作为专业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初,专业化的系统的艺术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尚不足百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医学界关注。艺术疗法最早实践于英国和美国,艺术治疗奠基人之一的纳姆伯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并强调治疗师要鼓励来访者进行自由绘画,并开展自由联想式的阐释,进而表达和疏导内心动力,此即艺术治疗之正式肇始。一开始,艺术疗法与心理学联系紧密,在纳姆伯格、弗洛伊德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艺术疗法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迅速延伸至各个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1966 年,美国成立专门的艺术疗法组织——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 AATA),艺术治疗取得了社会行业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艺术治疗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发展成一项专业化的治疗技术,并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心理动力取向、行为-认知取向、存在-人本取向等艺术心理治疗学派百花齐放的盛景。目前,艺术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等领域,是医院、学校、培训中心、养老院和监狱等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良好的心身疗愈效验,显示出了独特的治疗价值与意义。

英国艺术治疗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y,简称 BAAT)认为“艺术疗法,就是在受过专业训练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运用艺术材料实现自我表达及反思的活动。治疗师对当事人的意象,不做审美或者诊断性的评价,在一个安全接纳的氛围中借助艺术材料促进当事人的状态转变。”艺术治疗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当事人提供促成创造性表达过程的情境,包括引入技术、媒材等要素,建立安全、信任与保护的治疗关系,并以音乐、绘画、沙盘游戏、舞蹈、戏剧等非言语方式,促成当事人的心身状态转变,促进健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治疗才悄然登陆中国大陆并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在国外接受过正规艺术治疗教育的学者,主要集中在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等领域,积极推动发展。目前,国内对艺术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艺术治疗诞生于美国,以欧美文化为土壤发展起来的体系,即便是其最大背景和支撑的现代心理学,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社会人群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足,市场潜力很大。

2016年7月中国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中国分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中国艺术治疗的旗帜树立起来,期间中国各地都举办了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师班,比如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米切尔主席“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坊”、凯特-唐娜秀大师的“梦修工作坊-创伤疗愈工作坊” 和欧洲表达性艺术学院保罗大师夫妇“艺术疗愈心身系列工作坊”, 大批中国艺术深入体验学习这些最先进的艺术疗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之中,启迪良多。

二、艺术疗法定义

根据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对艺术疗法的定义大致有两种倾向,即“艺术即治疗”(Art as Therapy)和“艺术为治疗”(Art for Therapy)。“艺术即治疗”强调艺术过程,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便具有治疗的效果。“艺术为治疗”则强调对艺术过程的诠释,认为艺术是治疗的工具,治疗才是目的,要想达到治疗的目的,还需要以当事人的艺术作品配合活动,比如:联想和诠释。这两种倾向,在不同职业机构,对艺术治疗所作的定义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美国国家创造性艺术治疗联合会( National Coalition of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Associations , 简称NCCATA)认为艺术治疗是指“在治疗、康复、社区或教育情景中,有意识地运用艺术形式和创作过程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交流和表达;这种方式可以改善身体、情绪、认知和社会功能;提高自我觉察力;促进人格转变。”尽管该定义在艺术治疗的运用情境和治疗目的上,是合并兼蓄的,从实践方式上来看,该定义更强调将艺术治疗理解为一种过程,且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

美国国家表达艺术治疗协会(National Expressive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NETA)则侧重于艺术表达,认为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是心灵向外的一种表现,当事人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内心表现出来,这对于实现个体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ATA)则将艺术治疗定义为“在专业关系中,面对疾病、创伤和生活挑战而寻求自我成长的人对艺术所进行的治疗性运用。通过艺术品的创造及对艺术品和整个创作过程的反思,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觉察力和对别人的觉察力,克服症状、压力与创伤体验;提高认知能力;享受制造艺术品对生活带来的快乐体验。”这里,艺术治疗的定义非常明确地涵盖了“艺术即治疗”(Art as Therapy)和“艺术为治疗”(Art for Therapy)两种不同的倾向,兼容两种不同运作形式的存在。

另外,由于各地区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对艺术心理治疗的全国性定义也存在差异。如英国艺术治疗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y,简称BAAT)就格外关注艺术心理治疗师的艺术创造力和对艺术媒材、艺术作品的处理方式,它认为“艺术治疗是在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运用艺术材料实现自我表达及反思的活动”,艺术心理治疗师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借助于艺术媒材促成当事人心理的转变。

法国的PROFAC应用心理学中心则强调身体记忆和个体创造力、集体创造力在艺术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认为艺术治疗“是基于艺术表达的方法,但是它不排斥口头语言。它提供另外一种获得良好关系的途径,米歇尔·勒度称之为’身体记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媒材都可以考虑运用,包括意象、舞蹈、粘土……艺术治疗既要动用个人的创造力,又要发动集体的创造机制。”

综合分析各个国家和职业机构对艺术治疗的定义,都包含共同的元素:媒材、治疗关系、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艺术治疗的各种定义,都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值得借鉴参考,不必完全统一定义。艺术治疗的媒介众多,形式各异,具体的艺术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过程即可。

三、艺术疗法与中医心身合一“状态观”

艺术在人类心身疗愈活动中的运用历史十分悠久,一直追溯到先民们的岩洞壁画,以及包含在祭祀、巫术等部落或国家行为仪式中的各种艺术活动。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一些图案中研究已有的音乐舞蹈行为,中医称之为“导引”,所谓“舞蹈,舞而导之”,其中有明确的中医治疗涵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上古尧舜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用舞蹈运动治疗关节活动障碍的毛病,原始歌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心身状态运动疗法,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在古代部落群体中广泛地应用,至今依然见于各少数民族保健活动中,与古代萨满和现代宗教的结合,也产生很多心身艺术疗愈活动。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时悠久,从未间断,并不断总结升华,艺术文明和医学文明到秦汉时期达到高峰,随着中华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方法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以《乐记》音乐理论和《黄帝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了早期的中医音乐艺术疗法的思想基础体系。《黄帝内经》博大精深,融合了整体的五行体系,结合导引、五音五味、药香嗅疗、触动按摩、五色疗法、话疗等等,并且强调了“守神治神”为核心的治疗法则,明确精神心理因素的核心地位,中医已经具备独特理论和特色的艺术疗法的全体系框架。

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彩色帛画,又名帛书导引图或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公元前3世纪末的作品。图中彩色描绘了不同年岁的男女体操动作40多个,旁边还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图上男女数量大致各半,其中有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如螳螂、熊经、猿呼、鹞背等,还有一些标明“引”治某种疾病的术式,如引聋、引膝痛、引温病等,用于调节治疗各种心身疾病,成为中国中医特色艺术治疗范域,艺术与中医的结合,具有内在观念的一致性,明显具有“形神兼备”的心身合一整体特点。医学发展的模式正从单纯的“物质-结构”单纯模式,向着更全面的“物质结构-功能能量-状态信息”的复合模式前进,也是“形神或结构意识”的心身模式演化。

2017年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一书中正式提出“中医状态观”,传承传统中医,提炼内经“上守神”、“精神内守”以及历代中医经典的核心思想,在现代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提出“状态观”为核心思想指导的中医康复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提炼出“状态科学-心能学”之理念,研究人体生命状态与意识能动性的变化规律。状态和状态调节的核心指向:“生命信息调控系统”。“状态观”的“状态”特指心身共同呈现过程和形式,“状者形之网,态者心之能”,启动心身网络,激发心身能量的“状态观”理论将指导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美术治疗等系列艺术治疗方法的应用。

生命的 “状态”、“功能”与“结构”的划分清晰,更有助于艺术疗法,以及以“心身状态”为导向的很多传统医学方法,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有目的的开展相关学科建设。

四、艺术疗法与自然-状态科学发展

艺术与自然科学都是人类意识智慧的产物,虽然经过了分化的发展,但在未来两者有相互融通的机遇,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物质科学与非生命科学阶段,物质科学虽然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自然科学形式,但它也是整个自然科学向高级和复杂形式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其他自然科学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

2、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阶段,物质科学注重的是实体和结构,信息科学则转向了关系和功能,更确切地说,信息科学注重的是程序系统中各种信息在不同部分体现的对应关系以及信息在整个程序系统中的运行和作用。计算机是信息科学得到发展和应用的显著标志。信息科学,取代物质科学成为今天自然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 随着物质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发展,它们的综合就导致了生命科学的产生,这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以核酸蛋白质研究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3、意识科学与状态科学阶段,意识科学是研究人的意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意识是在神经信息基础上产生的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系统的形式存在的运动形式,所以意识科学也必然是比信息科学更高级的科学形态。智能机则是意识科学的标志,是意识机器。随着心理学、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脑工作原理机制在不断被揭示,这些各学科成果最终汇集,推进意识科学的成熟和发展。人体包含着自然界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意识,人体整体运动是以各种“状态”形式来呈现的,状态是心身整体呈现模式,意识能动性-心能是状态的核心,生命科学推动意识科学发展,“状态”人体存在的形式,“意识能动性-心能”是“状态”的核心,揭示“状态”存在和运动本质规律的科学,就是状态科学。

生命科学发展进化出的意识科学,在快马加鞭中发展。2018年4月中国学者在美国亚利桑达大学参加第25届国际意识科学大会(1994年开始),深切感受到科学家们探索意识研究的高涨热情,观看到意识科学未来发展远景的壮丽。结合意识科学的内涵,更好地领会中医治疗的精髓。新时代,属于信息时代,心的时代,意识的时代,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思维指导下,开拓出意识科学研究新领域-状态科学,预示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处理研究复杂性生命现象,尤其是生命运动最高形式-意识这一复杂性系统,必须重视“意识在生命运动中的核心调控作用”和“意识本身具备的巨大能动性”,重视生命各种“状态”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力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一切文明创造都离不开人类意识想象力的施展。艺术产生的觉醒、灵动的意识,直接促进科学想象力的发展。各种丰富的艺术形式,都是高级意识活动。艺术直接激活意识能动性,调节心身状态,优化生命的存在,促进健康。状态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将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疗法的哲学新旨归

新时代艺术疗法需要新哲学的指导。“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
 
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明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近代引入并发展了西方哲学,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实践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学者,则力图让中国传统哲学得以创新和发展。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反复研习传统哲学的一脉,以传统哲学为本,赋予新的现实意义。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提炼,结合国情予以提升。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主要是理性精神的表现。新时代哲学的基本趋向是中西哲学的融合,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提高文化自信,以中为导向,和而不同,各美其美,这种融合不是外在的比附,而是内在的会通,其实质是“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的统一,逻辑与直觉的统一,意义与意味的统一,其表现形式是西方形式逻辑精细的把握与中国传统哲学直觉整体状态的导向。西方哲学偏于“纯粹理性”,偏重于追求知识,强调逻辑实证;中国哲学偏于“实践理性”,偏重于追求道德,强调感性内省,更重视人的自觉意识,从能动的自觉的主体,产生了人的自尊和对人的尊重,更深入的是对“心”的理解。在这种实践中心的力量,意识的力量,不是首先被导向成就外在的、异己的宗教、国家、法律等等,而是首先被导向成就内在的人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从“人天感应”到“天人合一”的种种认识,形成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美学和中国医学的许多特殊性的总根源。

新时代哲学,则是从21世纪后开始,在近代和现代(20世纪为阶段性结束)哲学研究发展基础上形成,一方面在引进外来文化基础上消化吸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主观能动性”理论,另一方面在重新研习传统文化和哲学“心学”精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两者提炼完善形成“状态观-心能学”,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艺术与哲学的联系,认为最广义的艺术也就是最广义的哲学;“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等。中国艺术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来源于它同哲学的这种自觉联系。通过中国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正如“心身合一”整体观的中医学。中国哲学和中医为艺术疗法的新时代开拓,给出启示。

本书在尽可能纳入各种现代艺术疗法形式的同时,也重视纳入中国特色的艺术疗法。中华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 痕迹,闻名于世。比如,中国绘画,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万法归心”、“以造化为师”,有“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之感悟,“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归于心,归于整体意识。艺术疗法作用人体组织和心身状态,通过音声、触动、色光、嗅味、意言等五大信息输入渠道完成。在信息网络充分发达的新时代,各种变化之复杂境象更是层出不穷,信息爆炸,负面信息的波涛,让人心为外境内欲所迷,耗散心神元气而不知,逐成各种病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配合。这一点中医早有所认识,《素问》早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欲得“恬淡虚无”之境,需要“精神内守”。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正念之法,源自东方,成于西方,又反哺东方,回归东方,殊有机缘,深入交融。正念静心,源自禅修,但是在西方科学界诞生,从理性出发进行整理,去除其宗教性,成为心理科学的重要调节方法。正念,积极调节意识,舒缓调和心身状态。

正念疗法受到广泛地欢迎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主张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而不仅是消除疾病;第二,主张治疗的方式是主动的自我指导与自我疗愈,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治疗方式。这与当代心理治疗领域中出现的新趋势相符合。正念疗法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理论缺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既没有关于致病原因的理论说明,也没有关于治愈机理的理论阐释;第二,对认知地位的模糊。一方面强调在正念疗法中引入认知疗法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不作评判的方法将其排除在外了;第三,对自我态度的矛盾。一方面强调解脱自我,忘记自我,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另一方面又通过注意当下的方法重新突出了自我,强调了自我。这些理论缺失,阻碍了正念疗法的进一步发展。突破正念的局限,在于对于“心能”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正念回避了直接运用意识这一理念,强调意识的不干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不干预”,变相进行了意识的主观应用,担任的巧妙的“中立观察者”或“空白觉知者”的角色,实际上启动了内在自觉性,锻炼了意识的内在自觉,提高了意识能动性,从源头影响一切。 “心”,实乃传统文化智慧之源,心的修养,可以影响了医学、艺术和科学等一切学科。

正念回归东方,用“心能学”来理解正念静心,即为意识能动之内在觉醒,以此挖掘传统文化和中医宝藏,还可得甚多深髓,比如东方诸家之儒家,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主流,传统儒家有“正心诚意”、“慎独”、“三省吾身”和“致良知”等丰富的静心智慧,结合中医关于“守神”“治神”“调神”等方法,可以发掘大量的启动内在意识觉性,以及进行意识主观能动性调动调理心身的应用方法。

传统“心学”与新时代的哲学以及意识科学新成果,结合提炼“状态观”,更可以为各种艺术疗法,提供指导和更广阔的运用空间,正如艺术中“留白”与“大音希声”,用“状态观-心能学”理解,这是一种深层心身与意识状态,意识心能能级有多层次结构,其中空无状态,可有效地以放松减压,和谐缓解应激。回归真我,返璞归真,内在连接,宇宙合于当下。联通心身之网,启动心之能量,自组织能力调动,静极生动,动静相宜。意识觉醒与意识能动就是“心能”展现,形神具备,心身合一,卫生养生之道全亦。

艺术疗法实践和发展的“双重超越”思维,在新时代哲学观的引导下,进行超越传统文化模式和超越传统医学科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产生新的方向。从传统的艺术和中医哲学中汲取营养。应用中华文化整体观“心身合一”和“人天合一”的思想智慧来整理各种传统艺术疗法,结合利用现代艺术疗法,巧妙地呈现出一种新颖的气象。

六、艺术疗法的整体架构

《艺术疗法概论》为国内高校艺术疗法的第一本规划教材,本书的设计以最新指导思想“人体状态观---心能学”理论为主线索,贯穿全书,根据人类感官和艺术形式特点,可以分为几大部分:音声、触动、色光、嗅味、意言等五大部分。
音声部分包含:音乐、五音和歌唱疗法;
触动部分包含:舞动、运动养生疗法等;
色光部分包含:绘画、粘土、书道疗法等;
嗅味部分包含:茶疗、香道疗法等。
意言部分包含:诗歌、叙事、戏剧疗法等;

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归心,各种感官活动和互动的信息,都归于生命的最深意识大海中,通过意识的各个层次,对生命整体运动-状态,产生作用。因此,最后还特别安排“正念静心”一部分,导向归一和宁静,艺术属于意识演化的高层次,意识的深层次源头是宁静的意识大海,与宇宙本源是一致的。静心正念,内观本源,宁静致远,返璞归真,恰为艺术疗法所最终导向的健康源头,万化归无,无中生有,“无”具有无穷创造动力,静心,是一种最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本清源合意体,“正念静心”,将为艺术治疗开启无穷无尽的动力,以及正确的方向,也是西方艺术治疗与东方文化源头对接的一个重要衔接点。

结 语

艺术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包含艺术学、心理学和医学等,艺术治疗师不仅要具备以艺术能力和心理治疗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框架,而且还必须经过专业艺术心理治疗培训,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和医学临床基础,方能良好地胜任复杂的心身疾病问题,承担发展重任。艺术治疗本土化是必要的,引进现代学科新思维,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千年智慧。

艺术疗法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双重超越”的思维,一方面需要超越过时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也必须超越当代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常规思维,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意识运动和状态调节的方式,为自然科学的第三发展阶段-意识科学和状态科学,提供大量生动的素材和基础研究支持,也突进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创新与改革。

艺术疗法,属于综合交叉的边缘学科,艺术疗法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在中国土地上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经久不息的文明智慧之光一直照耀着艺术疗法工作者们热切的心,恰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养生需要全方位,照顾身体和精神,美好的全养生,必然要包含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内容。艺术疗法,为心身健康服务,把握“意识能动性-心能”核心,形神兼顾,是全养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新时代人类对健康的全方位需求。
 
参考文献

1.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2.余瑾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 “十三五”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2017年2月
3.杨玉辉  一种新的自然科学分类方法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年05期
4.钱学森  智库办公室  钱学森智库的缘起、形成和发展   中国航天2018年2月
5.曾向阳; 意识科学中的研究纲领及其方法论探析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李剑锋 人工智能的未来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11期
7.杨玉辉   关于中医学双重超越发展战略的探讨 中国软科学 2005年05期
8. 刘焕兰 范睿 “全养生”理念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导报  2014年10期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表达艺术相关研究

活动工作坊

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图片

关注我们

十五心理

公众号二维码

Copyright 2019-2020 CMA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12493号-1  技术支持:大腕互联